对于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的人们来说,“甘祖昌”是一个知晓度很高的名字,在当时人们的心中,他是不恋享受、艰苦奋斗的精神符号。上世纪50年代中期,被授予少将军衔的甘祖昌,主动辞去职务,带领全家回到老家江西省莲花县沿背村。回到家乡之后,甘祖昌为了改变家乡的贫穷落后状况,为了家乡经济发展和繁荣,不辞劳苦,一心奉献。电视连续剧《初心》,真实、形象、生动地展示了这位“将军农民”心系百姓的初心。
初心,凝聚在家乡百姓的生活中。将军甘祖昌的初心,以今天“时髦的眼光”看,并未显出丝毫的“高大上”。将军甘祖昌的初心,似乎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,更没有什么气吞山河的豪言壮语。解甲归田的将军,他关心的是农民的冷暖、农民的温饱、农民的幸福、农民的期望。于是:虎形岭上开荒的队伍中,有将军和妻子以及子女的身影;冬水田的开垦和种植,浸润着将军的心血;老伴龚全珍创办的扫盲班,有将军大力的支持;为了支持煤矿发展,将军抵押军装请求贷款;为了修建水库,将军四处奔波,在各种困难面前,不折不挠……桩桩件件,看似“细碎的小事”,却都是关乎民生的大事。
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,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,为中华民族谋复兴。这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。在“将军农民”甘祖昌的言行中,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,已然细化成对百姓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关心。这种接地气、顺民心、合民意的身体力行,正是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必不可少的坚实基础。
初心,铭刻在将军的铮铮铁骨上。如果说“将军农民”甘祖昌的初心,在关注百姓生活时,显得细致、柔软、周到、体贴,有一种柔情似水的温暖,那么,在大是大非面前,将军的初心就显露出“坚硬”的一面:面对破坏修桥,将军以战士的姿态投入“战斗”,显出异常的悲壮;面对违背水稻种植规律的行径,将军毅然阻止;面对全民大炼钢铁运动,将军不为所动,仍在虎形岭上开荒,而且劝阻家人不要投入到这场荒唐的运动中……另外,面对人民公社食堂等等,将军都以鲜明的立场和态度,表现出了自己的是与非、爱与憎。
正是这种在大是大非面前的 “坚硬”,才显出将军的铮铮铁骨,才显出将军的初心除了柔,更有刚。这种刚柔相济,才使得将军的初心更真实,更加血肉丰满,更有“人间烟火的味道”。将军是一位共产党员,他的初心,其实也从一个广泛的层面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。初心,展现出将军对党和人民的忠诚。无论是垦荒、修桥、建厂等大事,还是乡村群众的生活小事,电视剧《初心》都以不同的方式演绎出将军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。然而,让笔者最为感动的却是这样两个场景:一是县里出资为甘祖昌建了一座“将军楼”,事先毫不知情的甘祖昌,看着眼前的豪宅,抡起大锤怒砸刻有自己简介的石碑,并决定把这座将军楼改成图书馆。二是将军弥留之际,交代老伴:“领了工资,先交党费,留下生活费,其余的全部买农药化肥支援农业。”这两件事看起来很普通,但正是这种普通,恰恰映衬出将军高尚的品质,以及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。这两件事情看起来似乎很“细小”,但正是这种“小事”,却更能显示出将军的伟大。而在当下,将军的这种高尚品质,正是我们亟须传承和弘扬的。我想,这或许也应该是拍摄《初心》的“初心”。(来源:萍乡党建网)